close

小P在三四歲之後,屬於她自己的個性漸趨明顯,她對於某些細節的堅持、甚至介意,常常我不能理解,搞得我接近發怒邊緣。在外用餐時,她堅持不坐靠內、靠牆、或旁邊有植物擺設的位子,為了小孩安全及大人進出照顧方便,我們每次都得花時間跟她溝通,才能安排就座;出門穿鞋也不是腳套進去,魔鬼氈黏好就可以了,而是會為了鞋帶沾黏的位置再三調整,直到她滿意為止,在旁急著出門的我總是要盡力忍住不耐,心裡則暗暗吶喊:你這小孩為什麼這麼龜毛?!

 

愛計較的小孩?

 

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小事,讓我跟先生偶會開玩笑給女兒取綽號,叫她「貓毛(台語)小姐」、「正經八百小姐」(海綿寶寶裡的人物)。某次,我畫了幾頁插畫拿給先生看,先生一邊簡單說了句「媽媽畫得好棒」,一邊忙著弄小孩梳洗準備睡覺,混亂中我聽到小P小聲說了句,我也畫得很棒啊。等到先生道完晚安出房門後,小P開始哭,剛開始我以為是別的事,她都說不是,又不肯講,然後我猜到了,問她是不是因為爸爸誇了媽媽,她含淚承認,我安慰她,當爸爸說媽媽畫得好,不表示你不好,我們可以一起都很棒啊,她才釋懷。

 

在弟弟大了一點之後,姊弟倆偶有吵架、搶玩具、吃醋爭寵等行為,但這次跟大人「計較」,這倒是讓我頗感意外。平時姊弟互不相讓、或小P堅持己見時,身邊的大人曾說過她:「你怎麼那麼小氣?」、「這麼愛計較,以後誰要跟你玩」…之類半開玩笑的話。我猜想,小P忍著不在爸爸面前掉淚,是不是因為不想有「小氣」、「計較」的形象?

 

我們對孩子貼標籤了嗎?

 

隔日,我跟先生談起這件事。對於孩子身上的某種性格,我們一時之間隨口下的「標籤」,會不會無意中就貼在孩子的心上,萌芽並催化直到她真的成為了「計較、小氣」的人?每個人的天生性格都可能被鼓勵發展成正負兩種面向,如我性格中的「大而化之」看成優點是不計較,看成缺點就是漫不經心。小P的個性謹慎、注意細節、自律、在意他人眼光,這種性格在面對事件的反應上,的確有時會被解讀成「計較」。在孩子對自我認知的成型過程中,我們大人如果不時以負面角度去「詮釋」她的這項性格,她是不是長大後就真成了我們口中那樣的人?因為我們先用那樣的眼光看她。

 

via All This For Them

via All This For Them

 

先生則認為我們可以顧及孩子的心情,但不需做到事事小心。孩子不可能在一個「無菌」的語言環境裡長大,她將來在學校、社會也有可能會碰到誤解或傷害。孩子要學著開得起玩笑、分辨哪種玩笑話可輕鬆以對,對惡言充耳不聞、必要時反擊以保護自己。

 

想想小P的個性確實是需要「放鬆練習」。有時被她的「堅持」又激得我忍不住自問,我小時候並不是這樣的孩子,為什麼她不能「隨和」一點?為什麼她跟我不一樣?

 

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

 

我猛然意識到,她本來就不會跟我一樣啊,

 

孩子是「獨立的個體」這件事立體而清晰的跳出來在我腦中,他們是「另一個人」,不是「翻版」的我、或「進階版」的我

 

我必須接納她的不同,包括他們身上不符我期望的個性,我應該要去尊重並欣賞他們跟我的不同。小P的謹慎認真會讓她長成跟媽媽我完全不同的大人,她不會有我個性散漫的缺點,做事不會像我三分鐘熱度,她會有我身上沒有的優點。即使對她的小小龜毛,偶而我還是會有「這有什麼好介意」的抱怨,我還是會盡力把她的個性特點鼓勵成正向的性格,搞不好長大後,換她對我不滿,「媽媽你可以不要這麼脫線嗎?」

 

文章來源: 親子之味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愛計較 教養 獨立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oponp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